发布时间:2020-09-20作者:覃礼涛来源:中国教育新闻网
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。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,西部贫困地区创新型人才培养力量不够,科技人员不足、创新动力不强、创新成效不理想。
培养好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,是保证中国发展的底气。创新型人才是具备创新能力、拥有开拓精神、能够开拓新局面、可以对社会进步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。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有两条途径:一是学校培养,二是社会锻造;学校培养是基础,社会锻造是条件,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都是创新型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条件。地方高校要不忘教育初心,牢记育人使命,主动承担地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,围绕产业优化专业,围绕创新育人才,只有培养一批自身素质高、创新能力强、具有奉献精神的”永久牌”创新型人才队伍,才能更好推动地方科技创新,加快科技进步,为地方经济转型提供技术支撑。
创新教育,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素质
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,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。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,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是主阵地、主渠道。地方高校要把创新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,全面提高教育质量,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。
完善办学理念。创新教育战略是系统化的整体工程,地方高校从理念到行动、从目标到手段、从实施到评价,需要全员参与,需要覆盖全部教学环节,需要从培养方案、课程设置、教学内容、教学方式、教学考核等方面全方位落实创新教育思想,把创新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,在教育改革中,牢牢把握服务发展、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,深化体制机制改革,坚持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坚持工学结合、知行合一,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。
注重培养质量。地方高校加强”四类生源”培训,开展新型职业农民、退伍军人、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、返乡农民工等职业技能培训,通过学历教育培养一批创新能手、能工巧匠,重点推广和应用农民”一看就懂、一学就会、一用就灵”的先进生产技术,增强困难群众脱贫信心和能力。同时,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学历教育,着力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,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。
坚持创新引领。地方高校深化学校科技体制改革,创新组织模式,加强协同创新,完善评价体系,针对企业发展、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,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。如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列入”十三五”规划,作为办学重点工作,紧扣铜仁产业、企业、行业脉搏,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、创新能力上下功夫,立足铜仁实际,坚持问题导向,重点围绕锰矿业、农产品精加工、中兽药、大数据与信息化、智能终端制造等方面开展自主研发、自主创新,取得省级科技进步奖。
主动作为,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
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人才是关键、产业是基础。发展乡村产业一靠投入,二靠科技,科技创新人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。
主动作为,服务乡村振兴。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、是推动乡村发展的“活力源泉”。地方高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实体,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,在人才培养、科技研发、社会服务、文化传承等方面必将发挥主力军作用。学校应该在学科设置、专业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,为乡村振兴培养各类急需的”下得去、用得上、留得住”的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,直接为乡村产业发展、生态文明和社会全面建设提供科技服务,为实现乡风文明提供文化引领,为产业兴旺提供人才支撑。
搭建创新平台,服务地方发展。地方高校借助于现有国家级、省级、市级科研平台围绕地方发展搞科研。如铜仁学院开展锰产业、梵净山生物多样研究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工程中心为平台开展民族中兽药研发、铜仁幼专开展剪纸文化传承等。同时,主动与企业实行”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”。地方高校建立校企协同创新育人平台,加强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建设,围绕企业发展、学生成长,共同创新、协同育人,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。
开展智力支持,服务地方战略。地方高校应紧扣地方产业发展,聚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,坚持扶贫与扶志、扶智相结合,发挥有关资源优势,积极引导科技精准帮扶结对,服务贫困地区特色产业,形成更具“个性化”的科技帮扶方案。如铜仁高校重点是围绕”大数据、大扶贫、大生态”三大战略提供智力支持,重点延伸农业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、打造供应链,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,实践中指导、培养一批家庭工场、手工作坊,促进农民持续增收、增强基础造血功能、积蓄乡村振兴后劲。
突出特色,培养”永久牌”乡土人才
没有科技创新,乡村高质量发展无从谈起,发挥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,加大“永久牌”乡土人才培养力量。
突出办学特色。地方高校是随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,“地方性”是其存在的主要依据,尽力打造地方高校“接地气”的特征。如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职业院校”双高计划”建设中,1坚持贴农、惠农办学定位,打造畜牧兽医等一批特色专业、特色课程等,主动对接铜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既要培养市场需要、契合就业的人才,更要培养能够通过创新、核心技术研发带动产业升级的关键人才,助力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。
创新服务载体。西部贫困地区要形成以市场为导向,企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协同创新,服务乡村振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。如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开展”组团式、成建制”的人才”入园进企”、“上山下乡”活动。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。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,积极发现培养一批“土专家”“田秀才”。在工作中,学院打造一批”手上有茧、脚下有泥、心中有民”的创新型人才队伍,被老百姓尊称”蘑菇教授””茶叶教授””牛教授”、”羊教授”。同时, 大力培养“爱农业、懂农业、善管理、会经营”的新型职业农民,支持创新创业,为铜仁造就大批爱农业、爱农村、有技术现代农业带头人的“永久牌”乡土人才。
完善激励机制。 西部贫困地区必须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,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、培养、激励机制,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西部贫困地区的科研队伍,各级政府要为科技人员脱颖而出创造条件。如贵州省铜仁市人民政府出台加快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,制定专家创新创业激励政策,落实各种福利待遇,在职称评定、项目申报、专利申请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、适当倾斜。在全社会形成关心科技创新、参与科技研发、支持人才到基层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。(作者覃礼涛,系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、教授)
作者:覃礼涛